
近年来,淮南市田家庵区龙泉街道在创新基层治理问题上持续发力,通过整合资源,融合力量、融聚人才、融入服务引导多元主体有序参与,推动社会治理资源下放、力量下沉,提高居民自治能力,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。
融阵地,夯基垒台、量质并举。抓实系统建设、整体推进。街道党工委结合群众需求、地域特点,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联系服务群众主阵地、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主引擎作用,按照“五个三”标准,在完善功能上下功夫,紧紧依托政务服务中心、便民服务大厅建设党群服务中心,目前,已建成1个街道党群服务中心、11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,推动布局由分散变集中,实现党群服务和政务服务深度融合,将党群服务中心建设、服务事项开展、群众满意度等作为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内容,倒逼各级党组织主动作为,推动服务由被动变主动;在办事大厅设立综合服务窗口,列出服务事项清单,通过优化办事流程、缩减办事时限,实现“一站式”办理,推动“最多跑一次”落地落实。今年以来,共办理各类事项2000余件,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问题734个。
融力量,区域协同、共建共享。抓实联建互动、齐聚治理。充分发挥党组织统筹协调能力,整合驻区单位、院校、企业、社会组织等各种资源力量,实现组织联网、党员联管、活动联办、需求联应,全面增强社区党组织凝聚力。依托“社区开放日”,联合淮南市人民医院、华健医院开展免费义诊活动,同时,借助义诊活动的平台,把社区调解室从室内搬到室外,活动现场帮助居民成功调解噪音扰民、楼道乱堆放、垃圾桶垃圾外溢等日常矛盾60余起。以社区党委为圆心,构建起“小区—网格—楼栋—单元”的网格体系,主动对接业委会、居民代表、物业、在职党员、社区民警等资源为“小社区”赋“大能量”,组建一支由多方力量组成的红色联盟队伍,与群众多样化、精细化、个性化的需求对接,引导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小区治理。2024年以来,“红色联盟队”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事情100余件,真正实行“居民点单、社区下单,队伍接单”的服务模式。
融人才,学思悟践、固本培元。抓实队伍建设、雁阵领飞。整合街道、驻区单位、社区、企业等人才资源,签订共驻共建协议,分类建立医疗卫生、人才服务团5大类11支队伍,双向列出“优势和紧缺”服务清单,促进工作互相流动、互相交流,联合开展“党员沙龙”“茶话会”“大手牵小手”等活动,共商服务事项,有效推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,协调解决了信谊四季城充电桩安装、龙干巷坡道改建等一批重点难点问题50余件,推进完成绿苑山庄、龙泉山庄、地震局家属区、党校家属区等4个小区老旧小区维修改造工程,惠及辖区1400户居民。街道以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联络中心为主要阵地,搭建联系人才平台、提供培育人才场所,积极发挥联系服务作用,建立非公经济人才数据库、知识分子数据库,按照行业类别、学历水平、产业规模等,完善“人才信息库”,将人才分类纳入信息库,实施动态管理。
融服务,守正创新、统筹发力。抓实一核引领、立体服务。常态化开展党建联席会议制度,推行社区大党委和兼职委员制度,同时社区创建群众身边的“先锋驿站”,驿站配备饮水机、应急药品、微波炉、书籍、报刊、应急爱心雨伞和手机充电插口等便民设施,成为了户外劳动者们的“休息站”和周边市民群众的“服务站”。街道所辖各社区整合社区专职工作者、网格员、“双报到”党员、无职党员、新就业群体5支队伍,组建志愿服务团11个,探索党员服务社区积分制管理,开展党员“微心愿”认领活动,引导党员主动融入社区,为社区空巢老人、退休职工、残疾人及军属烈属遗属家庭提供家政志愿服务、医疗志愿服务,开展关爱老年、妇女儿童、残疾和优抚对象的志愿帮扶活动,今年以来,累计开展志愿服务70余场次,参与党员志愿者300余人,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,志愿服务团具体实施的志愿服务新格局。(姚玄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