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为进一步深化在职党员“工作在单位、活动在社区、奉献双岗位”党员管理机制,广泛动员辖区内在职党员及共驻共建单位党组织参与街道建设,充分发挥在职党员在参与基层治理和防疫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,有效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,淮南市田家庵区龙泉街道结合当前重点工作,组织辖区在职党员开展“服务有我,红色先锋”志愿服务活动。在职党员走街串巷、进门入户,解难题,办实事,搭起了党群连心桥。
用情用心,为精细化服务注入新血液。充分发挥网格党支部成员、综治网格员、社区工作者三支队伍的作用,广泛征集居民日常服务诉求,编制“服务清单”,吹好“日常哨”。深入开展“进万家门、知万家情、解万家难、暖万家心”群众需求大调查,收集整理多方意见,根据“居民所需,党员所长”,科学设置党建工作指导岗、扶贫帮困助残岗等多种类岗位,由在职党员根据自身情况分别认领1到2个岗位。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的服务活动有效地解决了居民面临的紧迫问题,在就业帮扶方面,在职党员会定期进社区免费对待就业人群实施技能培训,并积极推荐学有所成的居民就业;在法律援助方面,在市、区司法部门工作的在职党员会在固定时间到社区设置的“法律诊所”向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。在职党员既是机关干部,也是居民邻里,在社区亮身份、参加志愿服务以后,让辖区居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党员务实、为民的工作作风。
精准对接,为个性化服务注入新活力。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委围绕群众特定服务需求,结合在职党员职业优势、个人特色,主动联系在职党员点对点为居民提供个性服务,吹好“点名哨”。在关注帮扶空巢老人、低收入家庭等困难群体的同时,社区党委还发起在职党员为贫困、残疾、留守儿童捐赠衣服,常态化开展关爱儿童公益活动;社区在职党员常常利用下班后的空闲时间,主动承担起城市文明创建宣传工作,走进附近的公园、广场、街巷,向社区群众发放创建资料、宣传文明行为、营造创建氛围;详细了解民情民忧,收集、解决群众关注的重点、热点、难点问题。在入户走访过程中,社区居民均对日益改善的生活环境表示满意,并对加强交通秩序监管、车辆乱摆放等工作提出意见、建议。在职党员对社区居民提出的问题如实登记在册,对能办的事情马上办;对受客观条件限制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,认真做好沟通解释工作,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,不断提升群众对创建文明城市的认同感和共建美好社区的归属感,让文明创建工作深入人心。在职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为社区居民创造了良好了的生活环境,真正做到了为人民群众做实事、办好事。用自己的“辛苦指数”换取群众的“幸福指数”。
凝心聚力,为集中化服务注入新动力。围绕急难险重任务,结合社区实际,科学有序组织党员,集中力量开展组团式服务,吹好“攻坚哨”。新冠疫苗全民接种工作开展以来各网格党员闻“哨”而动,全力开展接种新冠疫苗的宣传动员及服务保障工作,协助社区排查中高风险区返淮人员,引导广大居民养成戴口罩、勤洗手、不扎堆、不聚集的良好卫生习惯。这些硬核举措,在增强居民获得感的同时,也强化了党员的党性意识,在职党员进社区壮大了“党建朋友圈”,打通了基层治理“任督二脉”,使得组织力量穿透基层治理的“最后一米”,形成了治理正循环,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。近年来龙泉街道以“远亲不如近邻”理念作为引领,通过将支部建在小区上,把党旗插在楼栋口,把党员身份亮进电梯里,让党组织的力量充分覆盖社区每个角落。通过在职党员进社区,参与社区事务,在小区里坐一坐,和群众聊一聊,收集社情民意,不仅“载”着居民的“微心愿”,也“载”着社区的“活细胞”,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注入新了“动能”。
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,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服务,有力推动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下沉、聚力、增效。接下来,龙泉街道将会进一步扎实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工作,增强组织凝聚力,进一步拉近社区与在职党员的联系,调动在职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,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注入新动能。(信息员:姚玄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