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淮街道文化社区积极探索“1234”工作法,通过“一张网络、两个平台、三方力量、四项作用”,将党的政治优势、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,实现基层治理和能力双提升。
制定一张网络。为推进基层治理,社区成立大党委,包片民警、辖区医院、学校、物业企业负责人等均作为大党委兼职委员,定期议事协商,共同参与社区治理。建立完善“社区党委—小区党支部—楼栋党小组—党员中心户”组织架构,将组织网络嵌入社区治理一线、群众生活一线。将党组织网络与综治网格相结合,按照“规模适当、任务相当、方便管理、界定清晰”的原则,划分辖区为7个网格,整合党建、政法、民政、环保、城管、信访、卫生健康、应急管理等工作统一纳入网格管理,形成“多网合一”工作合力。

搭建两个平台。社区紧盯群众“操心事、烦心事、揪心事”,搭建“线上+线下”议事协商平台。线上利用“12345市长热线”、“e治理”平台、网格微信群等,收集社情民意,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诉求,根据轻重缓急、难易程度、职责范围等进行梳理整合,分别由网格、社区、街道及相关部门分类解决,并通过线上平台及时反馈,做到事事有回音、件件有落实。线下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、小区党群服务驿站,通过联席会、议事会、民情恳谈会等形式,由党组织牵头,组织群众代表、物业企业、执法部门、辖区单位等,面对面沟通交流,实现问、答、辩互动,做到让群众话有地方说、事有地方办、困难有人帮、问题有人解。

凝聚三方力量。一是党组织引领。明确基层党组织为议事协商的组织者、落实各项工作部署的牵头人,由社区两委成员担任各小区(网格)党支部书记,政治素质好、群众威信高的老党员担任党小组组长、楼栋长,推荐担任业委会、物管会成员,确保在党组织的推动下,群众的急难愁盼能够得到有效解决。二是单位共建。充分利用辖区医院、学校、企事业等单位的资源优势,破解基层治理难题。如与淮南三中协商解决家属区物业管理、校园周边停车位问题;邀请第一人民医院医生为辖区居民健康义诊等。在文明创建工作中,与市网信办、区乡村振兴局、淮南三中、马山医院等部门单位结对共建,争取资金、人员力量支持。三是群众参与。充分发挥老党员、老干部、老教师、退伍老兵等群体优势,吸纳新就业群体、专业技术人才等力量,动员群众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主体作用。

发挥四项作用。一是办好民生实事。社区及时掌握群众所思所盼,摸清群众的烦心事,形成民生“问题清单”。近年来,协调解决增设充电桩、补植草坪、疏通下水管道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百余件,切实将“问题清单”转化为“实效清单”。二是丰富群众生活。以社区文明实践站、老年教学点为依托,以群众需求为导向,开设养生保健、普法教育、歌舞书法等课程讲座,开展“我们的节日”、健康义诊、科普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。三是改善人居环境。结合文明城市创建,加大环境整治力度,近年来,改造老旧小区7个、维修道路26条、开展线缆整治40余处、增设充电桩10处。社区先后荣获全市“文明社区进步奖”、“最佳文明社区”。四是维护平安稳定。社区成立“文化人”调解工作室,通过网格排查、部门推送及时掌握群众矛盾纠纷,联合民警、司法干警、专业律师共同开展调解。今年以来,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0余件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