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淮南市田家庵区泉山街道泉山社区下辖17个居民小区、4409户,共7638人。辖区内老旧小区数量较多,人口基数大,人员构成复杂,社区党委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以增强社区基层服务治理能力,解决群众身边揪心事、烦心事为出发点,创新“党建红+法治蓝服务治理新模式”,依托社区“红管家”“法管家”两支队伍,探索“党建+法治”工作双融合模式,双管齐下,以点带线,以线扩面,真正形成了“管家几个人,服务一群人”的良好格局,促进基层社区服务治理工作顺利开展。
“服务小管家”强治理。“红管家”是由热爱社区、公道正派、志愿奉献的社区党员代表、居民代表、网格员和楼栋长为主的民情民意收集队伍,对辖区内居民需求进行收集、分析、处理、反馈,切实解决群众身边揪心事、烦心事。“法管家”是由社区公益律师、退休法官、法律志愿者等组成的,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、矛盾调解、普法宣传等服务。通过建立“党建红+法治蓝”服务机制,进一步推进社区管理创新,拓宽社情民意诉求渠道,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、网格员、“红管家”“法管家”主观能动性,形成由社区书记—网格长—网格员—社区“红管家”“法管家”四级体制,使“党建红+法治蓝”服务治理机制真正成为宣讲基层政策、收集社情民意、化解矛盾纠纷、倾听群众呼声的精细化平台。
“楼院传声筒”听民声。红、蓝管家经常到居民家中的楼道和门儿里,和他们聊一聊、扯一扯,真正倾听他们的心声呼声,倾听居民生活中的急事、难事、愁事,感受他们的冷暖喜忧、所盼所愿;同时,对于存在的问题,认真听取居民的意见建议和解决办法,做好登记记录,方便后期问题解决。例如,服装厂家属楼楼道灯长期不亮,给老年人出行带来不便问题。管家们立即组织居民召开小区议事会,了解情况听取居民意见建议。经了解,服装厂家属楼小区属于老旧小区,基础设施老旧,楼道灯不亮是由于变压分流器老化损坏,淮南本地没有出售,需到外地购买由专业人员才能更换,社区党委立即向街道汇报,说明小区情况后,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。居民激动地说“企业没有了,政府还没忘了我们”,另一位居民感叹到“这才是社区共建共治的最佳打开方式”。通过楼院传声筒,既拉近了管家与居民之间的距离又收集了切实有效的建议和意见。

“街巷小喇叭”讲政策。红、蓝管家们积极发挥“一根钢钎插到底”的精神,深入到楼栋居民家中,对居民宣讲国家政策、法律法规。录制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《预防诈骗小知识》等音频,向居民群众宣传国家政策、普及法律法规,让群众遇事不但能想到党组织,更能够找到党组织;让“遇到难事找法、解决问题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”的法治观念深入人心,不断提高居民群众的幸福感、获得感。在法治园地、法治长廊,法管家们定期为居民讲解《民法典》《物业管理条例》等法条小知识。比如房屋漏水、财产继承、高空坠物等,均是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常识,在帮助居民解决问题的同时,也提高了居民学法用法意识,受到辖区居民的一致认可,切实发挥了居民群众的政策宣传员和学法用法引导员作用。先后开展政策宣传、普法宣传及应急演练12次,泉山社区被评为“全国民主法制示范社区”。

“帮办小能手”帮您办。“红、蓝管家”在走访过程中,对居民反映的事情及时登记、分类梳理,能够当场答复的当场答复办理;对于重大疑难问题、重点人的思想动态、可能发生的矛盾和当场不能答复的问题,上报社区党委进行研判后,由社区党委上报街道研究解决。通过坚持“党的领导”这一核心,实行“网格员上报、居民参与、共建办理、结果审议、向群众汇报”五项机制解决矛盾纠纷、市容环境等各类问题,使红、蓝管家们与居民群众坐在一张桌儿上听民声、知民怨,以诚信换真心,切实提升社区服务效能。例如,兰亭小区外围墙开裂存在安全隐患问题,社区党委立即上报街道党工委,启用“街道吹哨、部门报到”机制,召集相关职能单位现场办公,很快使问题得到了解决。“帮办小能手”已帮助居民解决辖区民生问题4件,调解矛盾纠纷25件,获得居民的一致认可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