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年来,洞山街道坚持“法治宣传、织密网格、创建品牌、闭环跟踪”四步工作法,持续贯彻“小事不出社区,大事不出街道”的工作理念,着力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,扎实做好基层治理工作,实现普法宣传教育与矛盾调处化解一体化推进,为辖区平安和谐建设打下坚实基础。
抓引导,法治宣传强素养。聚焦社区文化亮点,打造各具特色的普法宣传阵地,营造开门见法的沉浸式普法氛围。舜都社区《民法典》宣传广场,融入淮南法治文化特色“豆娃”元素,用以案说法、漫画等形式,让居民在休闲中接受法治宣传教育;生态新城社区将百姓评理说事点与邻聚里驿站共同建设;黎明社区已建立的“和美议事亭”和议事厅让居民抬头就能感受到“和为贵”的文化熏陶。洞山街道目前已建成的6个百姓评理说事点,成为普法宣传、解决百姓矛盾纠纷的前沿阵地。同时利用已建成的10个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和12348热线,持续深化和拓展公共法律服务“3+X”职能,开展“以案说法”“模拟法庭”“美好生活·民法典相伴”等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,持续提升居民的法律素养,引导居民养成以和为贵,遇到矛盾纠纷依法调解的法治思维。
织网格,创新模式解纠纷。洞山街道优化细分41个智慧网格,建立“网格指导员+网格长+专职网格员”三结合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模式,发挥网格人熟、事熟特点,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,盯住网格内重点人、重点事,及时掌握反馈网格内社情民意,做到“人在网中走,事在格中办”。依托百姓评理说事点、网格党支部、入户走访收集及群众上门反映等方式,对发现的苗头性、倾向性问题,立即介入调处,采取“上门调解、评理说事”等方式,推行“公开调解+典型案例”“微信调、电话调、网上调”等模式,引导群众发生矛盾纠纷首选调解方式化解,为百姓处理“家长里短”搭建平台。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社会矛盾的发生,把问题解决在基层、矛盾化解在基层、上门服务在基层,着力实现居民诉求“一呼百应”,居民意见“一路畅通”。
创品牌,多方合力促调解。凝聚辖区党员力量,在生态新城社区打造“若比邻”党员活动室,依托社区大党委,由辖区单位、辖区派出所、物业公司等党组织负责人兼任党员工作室成员,统筹资源组建“三支队伍”,充实党员工作室力量:即社区“两委”成员组建的联络员队伍,辖区单位热心党员组建的党员服务队伍,社区和辖区单位党员组建的党员志愿者队伍,定期开展纠纷调解等活动,积极搭建“有话向党说,有事找党帮”的调解沟通平台。秉承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中“化干戈为玉帛”典故的理念,在黎明社区打造“为玉帛工作室”,邀请“三官一律”“两代表一委员”“五老志愿者”、社区工作者、网格员等加入,并借助已成立的“七彩帮客”志愿者等社会资源提供属地调解服务,帮助社区调解处置家庭、邻里矛盾纠纷,筑牢社会稳定的“第一道防线”。2022年下半年“为玉帛”工作室成立以来,已协调协商解决邻里纠纷6起。
重回访,闭环跟踪增质效。洞山街道充分应用各种调解力量,建立“收集-回应-协调-反馈”基层矛盾化解机制,做到“件件有回应,事事有落实”。各人民调解委员会严格落实“矛盾纠纷回访”制度,对调处的案件及时回访,跟踪了解调解协议落实情况。工作人员定期通过电话回访、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已调处案件进行回访及满意度调查,收集调解当事人对调解服务、办理速度、结果落实的直观体验,不断优化调解服务供给,对回访发现的有复调苗头的问题,及时予以疏导化解和跟踪关注,针对重大、疑难和易激化的矛盾纠纷,实行法律顾问、区级领导、专职调解员集体研究机制,合力促成案件以“调”结案,避免“增量”转“存量”。整合线下调解资源,优化“大调解”模式,完善诉调、访调衔接机制,加快矛盾纠纷信息互通和联动解决,巩固调解工作实效。截至目前,群众测评满意度为99%。
|